秋霞视频在线观看,从“困难户”变“摇钱树”,国有企业改革发生了什么?

秋霞视频在线观看,从“困难户”变“摇钱树”,国有企业改革发生了什么?

admin 2025-02-22 17VA爽片 5258 次浏览 0个评论

1995年,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“抓大放小”的方针,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。它是在国有企业生存状况持续恶化的条件下,公有制意识形态和私有化经济理论在政治决策中形成折衷的后果。

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,要积极探公有制的多种完成形式,并承认,非公有制企业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;与此同时政府又提出要用三年左右时间,让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领域转向重点优势产业,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。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,经过“国退民进”改革以及股份制改造,在此后五到十年间国有企业的生存状况发生巨变,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获得了新生。

1993年,“抓大放小”的改革思路首次出现在媒体上,社科院工业经济试验所所长周叔莲在《光明日报》上发表了《关于国有企业产权的两个困难》这篇文章。

周认为,“所有制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,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目的”;政府不该把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抱在怀里,这样做既不必要也不可能;政府只要抓住关键的少数,搞好500~1000家大企业(集团),就能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;对那些没有竞争力也无关国计民生的中小企业,可以“放掉”,让它们自谋生路。

这种观点提出来时,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破产重组(比如前面提到的山东诸城改革),它为中小企业民营化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,但并未立即成为政府改革国有企业的政策方针。只是由于实践中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,并且关于产权改革的争议旷日持久、僵持不下,这种折衷的思路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,上升为政府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战略。

1995年9月,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《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“九五”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》,正式提出对国有企业实行“抓大放小”战略。

文件说:“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,通过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,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。”“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,搞好大的,放活小的……采取改组、联合、兼并、股份合作制、租赁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,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改组步伐。”这是党和政府对“抓大放小”战略的首次明确肯定。

但即便如此,“抓大放小”的国有企业改革一开始并不顺利。

正像前面所说,1995年至1997年,左派人士多次撰写“万言书”,对产权所有制改革提出质疑。1997年2月,随着邓小平去世以及党的十五大即将召开,又有一份“万言书”问世,它提出一份黑名单,点了很多媒体和学者的名,指控他们“主张培育一个资产阶级”,搞资产阶级自由化。1997年6月又有左派杂志发表文章说,私营经济只能是中国经济的“必要补充”,不能超过一定限度,否则就会威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。

另一方面,1997年7月到9月,有关键媒体发表吴敬琏、李君如、李锐等人的文章和谈话,反击左派的论调,指出中国经济要继续发展,必须冲破姓“公”姓“私”的怪圈。

在这样的争论中,反对企业改制的人提不出解决困难的办法,而国有企业的生存状况还在不断恶化。1997年1月,第三次工业普查后果出炉,表明经济形势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,国有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只有3.29%,大大低于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;在39个大的行业中有18个是全行业亏损;国有工业企业的负债总额已占到所有者权益的1.92倍。换句话说,整个国有企业集团已经处在资不抵债的状况,也可以说到了非改不可、不改就死的危险境地。

1997年5月,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了一篇有突破意义的讲话,重点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公有制。江泽民说,公有制不一定意味国有制,可以通过不同的所有者来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,包括合作社、集体、劳动者组织,以及私营企业、个人及外国资本等等。江泽民指出,归根结底,只有更好的管理和更加有效的资本配置,才能生产出更多符合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产品和服务,达到社会主义的最终后果是目标。这样,即便国有经济的比重少一些,也不影响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。

这些思想构成了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的关键内容。在报告中江泽民对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做出重大修正,提出“混合所有制”的概念。在这之前,中国经济的主导原则是私营企业应该是国有经济的“补充”,江泽民在报告中将私有经济划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“关键组成部分”;并主张国家应该从诸如零售和轻工业等领域退出,与此同时保持对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关键行业的控制。

报告说,一切符合“三个有助于”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,要打破不合理的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。这样就大大扫除了国企改革的政治、思想障碍。按照这样的原则,新的改革设想是把37万家国有企业重组为股份制公司;与此同时政府挑选1000家左右大型国有企业,给予关键支持的背后,将它们打造为世界级的集团企业。

1998年,朱镕基出任国务院总理,他作出一个大胆的承诺:在3年时间内,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为盈。接下来,一场大规模的企业资产重组运动开始了。基本做法是清理亏损国有企业的资产和债务,向民间出售转让股权,也就是“国退民进”。

报刊上处处能看到地方官员加快企业改革的言论,比如江苏省省长舒圣佑提出,“不求其纯,但求其佳,不要拘泥于比重困难而束缚自己”。湖北省省长蒋祝平说,“要完整摒弃那种股份制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观念,消除出售国有资产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疑虑。”安徽省省长回良玉更是催促说,“现在是早改早主动,晚改就被动,不改就没有出路。”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发展经济和衡量政绩的一个风向标。

很多地方采用MBO、员工持股、增值量化、破产拍卖等方式大规模转让国有资产。有些地方甚至将国有企业“打包”出售。从1998年到2003年,“国退民进”改革取得明显成效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.8万户削减到15万户,削减了40%。与此同时,从1998至2002年,有25.7%的新增私营企业是由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而来。中国的企业所有制格局大大改变。

在此期间,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成为显眼的社会困难,大概有3000万名国企员工失去工作岗位。各地普遍采用“买断工龄”的做法,在南方沿海地区工人普遍能接受这种方式,由于这些地方很多人都有第二职业,买断工龄的安置费正好成为他们做小生意或自主创业的启动资本。而在北方,特别是在老工业基地,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的生活捆绑在企业上,没有经商和创业的氛围,买断工龄就意味着稳定收入来源的中断以及“坐吃山空”。

随着国营企业体系的瓦解,中国社会出现一个新的群体——城市贫民,但是正像前面所说,由于中共作为执政党对社会人事组织的强有力控制,并受益于民营企业发展带来的新的就业岗位,“国退民进”改革基本完成了平稳过渡。

按照“抓大放小”的思路,国有资本从纺织、家电、食品、轻工制造等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以后,集中到电力、石油、钢铁、通讯等优势重点产业。这不仅让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大大改变,也重塑了中国市场发育和产业创新的微观基础,带来强大的经济增长动力。国有企业的生存状况也由此发生巨变。

2001年,政府宣布国有企业脱困的任务基本完成,2002年国有企业完成利润3786亿元。这在若干年前是难以想像的。从1998年到2003年,国有企业的总资产从14.9万亿元扩大到19.7万亿元,净资产从5.21万亿元扩大到8.36万亿元;企业利润从213.7亿元提高到4951.2亿元。与此同时间,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扩大到15家,其中14家是国有企业。

2003年,政府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,将189家超大型国有企业定义为“中央企业”。2005年国资委重组中央企业。前后三年间,这些中央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8.8%,年均递增21.4%;利润增长140%,年均递增33.8%。此时在石油、石化、电信、电力等行业,国有资本的比重超过90%,在和电力、热力相关的生产和供应业、交通运输、设备制造等行业,国有及国有控股集团所占的比重也在90%以上。

国有企业从入不敷出的“困难户”变成了财源滚滚的“摇钱树”。

从1998到2005年,国有企业利润从213.7亿元提高到9047亿元,七年增长了42.3倍,累计利润超过4万亿元。2006年,在媒体公布的“中国企业500强”中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349家,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、天然气开采、银行业和矿产冶金业。这一年全亚洲最赚钱的企业、全球最大的电信企业、全球第一大银行的桂冠一一落到中国国有企业头上,此时的国有企业不仅摆脱了困境,而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盛。

对国有企业的这种巨变,“北大交火事件”双方各有解释。

按照林毅夫的观点,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,是由于在“抓大放小”的方针指导下,大型国有企业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架构,建立了董事会、监事会等部门,还有不少成为上市公司。这时,国有企业的冗员等社会性负担基本已经剥离,并且由于多年的资本积累,许多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在中国已经符合比较优势,所以有了市场竞争力。

张维迎则把国有企业的强盛归结为垄断,他打比方说:一个家里面有五兄弟,其中一个是懒汉,待在家里不干活;其他四个外出打工,辛辛苦苦赚钱交给父母,后果家里的懒汉过得比谁都好。

他的意思是说,国有企业的繁荣主要来自民营企业的发展。由于民营企业分布在竞争性的下游产业,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游,由于上游产品是下游企业必不可缺的购买对象,随着大量民营企业的涌现发展,它们对上游的能源、原材料、电力、电信、运输等产品需求也大量扩大,所以国有企业很容易赚钱。国有企业的繁荣是寄生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之上的。

这两种观点长久映射着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。

一方面,从1998年开始,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大多按照现代公司的形式进行了改组,建立了董事会、监事会等架构,并且逐步走向上市。1999年,为了防范金融风险,政府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,分别收购、处置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。2003年以后,不仅是普通大型国有企业,甚至连国有银行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。此时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原则上已经完成,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完善和提高。

另一方面,在国有企业走向强盛的过程中,一直伴随着对民营企业的挤压和限制。2004年前后,由于加入WTO以后带来的经济景气,中国市场对能源、原材料需求猛涨,许多民营企业试图进入钢铁、石化等重工产业,但是遭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阻碍和打压。

2006年,国资委出台指导意见,要求国有资本对军工、电网电力、石油石化、电信、煤炭、民航、航运等七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,极大地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。而在同一时期,许多领域的国有资本却大举扩张对民营企业实施收购兼并,出现局部的“国进民退”的迹象。

从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复杂的阶段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草莓视频下载地址ios,本文标题:《秋霞视频在线观看,从“困难户”变“摇钱树”,国有企业改革发生了什么?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