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录
谈生活需求,离不开“衣食住行”;谈日常休闲,离不开“吃喝玩乐”。吃,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。孔子说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”。当代社会中“吃”也是关键的网络流量担当。从美食综艺到“吃播”、从美食短视频到厨房App等,无一不直戳当代网民的生活与精神痛点。
美食综艺和“吃播”:众多网民的下饭诉求
特征级美食综艺的形态流变过程,也是“美食”从舞台中心走向背景的过程,口感诉求向情感联接让渡的过程。从1992年开播的《天天美食》到2012年大热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再到2014年以来美食综艺整体快速发展,《十二道锋味》《拜托了冰箱》《饭局的诱惑》大吸网络流量,美食综艺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:内容上,厨艺教学、菜品赏鉴,逐渐转移向厨师故事、餐桌游戏、娱乐八卦、明星竞技;播出平台上,不仅一线卫视每台一个,还完成了网播、点播、直播等多平台同步上线;节目定位也从“菜谱视频化”转变为“走心又走胃”的“下饭综艺”。腾讯视频节目出品中心总监邱越在谈到《拜托了冰箱》时说“做饭只是一个‘壳’,节目更多要呈现的是嘉宾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”,而这个节目在娱乐新闻中最常用的标签正是“史上最强下饭综艺”。
如果说综艺节目进一步发掘了美食的情感联接功能,那么“吃播”从众多作为用户生产内容中脱颖而出,则更能反映“空巢青年”强烈的陪吃需求。吃播(Mukbang)起源于韩国,2009年起陆续有网络主播在AfreecaTV上直播自己吃掉大量食物,后来吃播传入YouTube、AB站、快手等视频社交平台,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大胃王。以日本妹子“木下佑香”为例,可以轻松吃下5千克鳗鱼饭、100串烤鸡串的她,身材瘦削、形象软萌,在YouTube上的频道订阅量接近300万次,最热门的视频被观看1485万次。无独有偶,中国的“大胃王密子君”的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17亿次,除了吃美食之外,还会与“饲养员”男友甜蜜互怼、和粉丝在线互动,形成强烈的陪伴感、幸福感和亲密氛围。在知乎“人们为什么看吃播的”的障碍下,获得最多同意的回答是“由于孤独”。对于越来越多身在异乡、单身独居的“空巢青年”“孤独患者”,直播本身就是一种陪伴属性很强的媒介形式,加上美食内容带来的愉悦感,吃播可谓绝佳的精神抚慰。
美食短视频和厨房App:快餐人员的精致生活
互联网美食流量,并不止于被动地满足用户需求,还在积极地倡导新型生活方式,并致力于为无暇品味生活的都市白领提供健康优雅的饮食方案。其中,美食类短视频和厨房App,就成为了这种高品质慢节奏的健康生活的传教士和设计师。
第一步,美食短视频大多有固定的视觉特征,在呈现结果上进一步反映为一种精致的生活美学。2016年十大影响力美食栏目“日食记”,仅在新浪微博就拥有842余万名粉丝,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50亿次,在灯光、布景等诸多方面风格化特征明显,譬如场景以光线通透的浅色调环境为主,音乐以节奏缓慢惬意的民谣为主,食材新鲜多彩、器皿精致文艺,最具有文青特色的就是厨师之外的另一位主角——一只叫“酥饼”的白色猫咪。团队对于自然质朴、恬淡安逸、优雅精致的审美品位和生活方式倡导,也蕴含在其视频风格之中,创始人姜老刀给“日食记”的定位是“一档影响年轻人生活方式,具有文化品牌属性的短视频内容”。
随后按照这个方式,美食制作和消费过程中的表演和社交也必不可少,以美食为中介的互动还带有“热爱生活”的鲜明印记,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烹饪类App上。下载量较高的“下厨房”除了提供创意菜谱,还加入了诸多社交元素,例如,用户可以上传原创美食照片、点赞和评论他人的烹饪作品、在“厨房问答”栏目下发起话题等。在社交场景中,用户通过上传文艺、精美的烹饪作品,提高自身在兴趣社区中的级别,并获得成就感;平台则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内容,并通过一定的排名机制推送符合优质生活标准的作品。还可以,“下厨房”推出了美食摄影App“食色”、电子商务平台“厨房集市”等衍生品,进一步将美食生活专业化。
还可以,美食类内容越来越多,差异化竞争就显得很关键,通过场景设定、情绪代入制造差异化,成为美食博主白热化竞争的表现之一。例如,以办公室为厨房的@办公室小野出品过“饮水机煮火锅”“电熨斗烤肥牛”“挂烫机蒸包子”等奇葩视频,2016年9月成功问鼎美拍短视频原创作者影响力榜首;以田间地头为厨房的@野食小哥以质朴的方式获得食材、忙碌地做饭、津津有味地吃饭,以“自然流畅,毫不做作”的口碑圈粉无数;@四郎的黑暗料理以整蛊室友为乐趣,制作“假牛奶”“生姜薯条”“洋葱香烟”成为微博认证金V美食博主;AB站知名UP主“我的样子平平无奇”,从早期的“家常菜”到2015年出品《污妖王的厨房》,以污污的小情趣(UP主自我介绍),拿到过B站最高全站日排行9名的成绩。上述美食奇葩的出现也让白领受众,在小清新画风的主流美食内容之外,品尝到“食野”、不走寻常路的乐趣。
网红食品与“朋友圈”:都市人就是爱排队
所谓美食,当然不能只有线上观看,吃到嘴里才是正道。最近“排队4小时只为一杯奶茶”“网红面包出锅后迅速抢购一空”的新闻屡屡出现,喜茶、原麦山丘、chiko曲奇、消极男子奶茶、乌云冰淇淋、鲍师傅海苔肉松小贝、杏花楼咸蛋黄肉松青团……即便没在大都市的商场街头排上一队,也一定在“朋友圈”中隐约见过。三种观点或许有助于理解该特征:
第一,从商家角度来看,有一种宣传手段叫作“乐队花车法(bandwagon)”,指的是人们通常会信服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,因此可见宣传者需要努力制造“多数人选择”的假象。这种宣传手段在餐饮行业并非新事物,新餐厅雇人吃饭制造宾客满堂的结果很早就有。互联网时代,第三方点评网站取代街头巷尾成为传播口碑的主要渠道,而美食点评不仅是点评网站的“优良”传统,也是核心流量来源。移动互联网时代,口碑营销从“弱关系”进入“强关系”:一方面,人们对强关系的信任度更高;另一方面,发“朋友圈”的概率远远大于“去点评网站做测评”,操作的便利性又进一步放大“乐队花车效应”。
第二,从食客角度来看,在2013年牛津词典收录了一个词汇“FoMO”(fear of miss out),直译为“害怕错过”,相关试验认为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他人生活的渠道,在铺天盖地的社交信息中人们的决策和情绪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。一方面,人们会参照“好友”的行为作出决策,参与流行事件,例如排队;另一方面,需要在流行事件中刷存在感,例如,发“朋友圈”,宣告自己并非“局外人”。
第三,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序列,消费需求的满足第一步依附于物品的符号价值,在排队的过程中,食客不仅享受着来自食物本身的、“等待美味”的小确幸,也享受着类似于“景点打卡”的社交优越感。如果前者属于网红食品的使用价值,后者更多地指向了它们的符号价值,消除局外人恐惧、获得社交达人认可等比食物本身的味道更好——于是排队本身也成为消费的一部分。最典型的例子是点评网站常见的盘点类文章“只有老餮知道的N大苍蝇馆”,餐馆的环境条件/使用价值明显不及“老餮”标签/符号价值来得关键。
如何理解互联网美食流量?
透过网络美食流量这个棱镜,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发。
一方面,在商业利益无孔不入的当下,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大体上被文化工业塑造。就美食文化工业来说,抓住精神痛点、打造品质追求、提供适销产品——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有巨大的点击流量,而网络时代的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。
另一方面,在发现现代人精神痛点这件事上,网络营销术或许起到很大作用。单身,从现实所迫变成主动诉求,空巢期的陪伴诉求如何满足;加班,让热爱生活即逃离生活,青年人的社会压力如何排解;排队,从屈从于秩序变成饥饿营销,手机人怎样变成社交媒体的傀儡。
众云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倾力打造的国内首款基于大统计挖掘技术,集监测、预警、订阅、调查等功能于一体的大统计开放平台,提供便捷、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。登录一分钟完成开放注册,即可免费使用。
长按二维码
即可跳转至注册页面
转载请注明来自草莓视频下载地址ios,本文标题:《禁止的爱善良的未删减版在线观看,“史上最强下饭综艺”!互联网美食投喂了谁?》